慎人的意思(慎人的意思解释)
慎人的意思是认真地(或慎重地)对待人的努力。出自:秦国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·慎人》。
慎人原文:
功名大立,天也。为是故,因不慎其人,不可。夫舜遇尧,天也;舜耕于历山,陶于河滨,钓于雷泽,天下说之,秀士从之,人也。夫禹遇舜,天也;禹周于天下,以求贤者,事利黔首,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,禹尽为之,人也。夫汤遇桀,武遇纣,天也;汤、武修身积善为义,以忧苦于民,人也。
慎人译文:
能建立大的功名,要靠天意。因为这个缘故,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,是不行的。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,是天意;舜在历山种地,在黄河边制作陶器,在雷泽钓鱼,天下人很喜欢他,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,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。
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,是天意;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,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,那些淤积阻塞的积水河流湖泊,凡是可以疏通的,禹全都疏通了,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。汤遇上桀那样的暴君,武王遇上纣那样的暴君,是天意;汤、武王修养自身品德,积善行义,为百姓忧虑劳苦,这是人为的努力。
知识拓展
吕氏春秋孝行、本味、首时、义赏、长攻、慎人、遇合、必己
第一篇是孝行。这给很好理解,孝敬父母的德行。
凡是统治天下,治理国家,必先致力干根本,致力于根本,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。
孝道,是三皇五帝的根本,是各种事情的纲纪。
天子的孝道:热爱尊敬全都用在侍奉亲人上,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,推广到普天下。
下面就是曾子所说的,毕竟孝经是曾子所著。
曾子说:“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,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,怎敢不小心谨慎呢?
五种不孝顺的情况:平居不恭敬,侍奉君主不忠诚,居官不谨慎,交友不诚实,临战不勇敢。
曾子说:“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五条:崇尚道德,崇尚尊贵,尊敬老人,尊敬年长的,爱护年幼的。
曾子说:“能保全四肢身体,以便守住祖庙,可以叫做孝顺了。”
接着说养身之道有五条:重点是保养身体、保养眼睛、保养耳朵、保养嘴和保养意志。
孝的五个层次:一是人民根本的教养是孝顺,行孝道是奉养,二是对父母恭敬三是使父母舒适四是能始终如一、五是不要带给父母坏名声,善始善终。
第二篇是本味。记载了伊尹以”至味”说汤的故事。本义是说任用贤才,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,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。
建立功名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。
黄帝派人去四方寻求贤人立为辅佐,尧、舜得到伯阳、续耳。
伊尹用做汤来论天下。

第三篇是首时。万事成就都要等待时机,那就是在蓄积力量,一个人要成就事业,就要有足够的能量蓄积,等到时机成熟时,方可大步向前走。一切的成就在于时机把握。
圣人的事情,好象很迟缓,无所作为,而实际却很迅速,能够成功,这是为了等待时机。
周文王没有伐纣,武王伐纣。太公望等待时机,伍子胥等待时机。圣人与时机的关系,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。
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,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,甘受劳苦,等待时机。时机一到,完事可成功。
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,时机不会长期停留,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,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。
第四篇是义赏。行赏是一种艺术,也是一种本性。人是具有自我约束性和被动约束性的,但本质都是针对自己的利益,一旦偏离自己的利益,就要用赏罚来修正。赏是一种艺术。
赏罚的权力,这是由君主所掌握的。施加赏罚符合道义,那么忠诚守信相亲相爱的原则就会彰明。施行赏罚不恰当,奸诈虚伪贼乱贪暴兴起。
这里有个晋文公赏人的故事。
晋文公要跟楚国人在城濮作战,问咎犯说:“楚国兵多,我国兵少,怎样做才可以取胜?”
咎犯说。“我们只要对楚国实行诈术就可以。”
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,雍季说:“诈骗的方法,这不是不是长久之计。”
后来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,败了楚国人。回国以后行赏,雍季居首位。原因就是文公赏罚的艺术性了。
下一个是赵襄子赏罚的故事。
第五篇是长攻。欲擒故纵是这篇文章的核心。历来都是成王败寇,历史都是通过贬低前者来提升自己,这就是中国通史所描述的现象。
历史就是这样的,君主有大功,就听不到他有什么不好,亡国的君主,就听不到他有什么好。
越国和吴国的故事。
楚王夺取息国和蔡国的故事。
赵简子儿子赵襄子攻取代国的故事。
这三位君主,他们都有办法得到自己昕需要的东西,并不完全按照常理行事,然而后世都称赞他们,这是因为他们有成就的缘故。呵呵。。。。
第六篇是慎人。这是一篇讲述成就功名靠天意,但必定需要有相对的能力和努力,如果没有能力和努力,即便得到机会,也一样难以把握。而那些真正有能力之人,一定会等待机会,在机会没出现时,不会轻举妄动,一旦遇到机会出现就会强力推进,成就自己。
开篇写能显赫地建立功名,靠的是天意。因为这个缘故,就不慎重地对持人为的努力,是不行的。
还是用尧舜禹的故事来说明。
用百里奚的故事来说明。
用孔子穷於陈、蔡之间,七日不尝食,藜羹不糁来说明。
第七篇是遇合。任何事都需要合适的时机出现时,才可以出现事随人意的结果,否则便成了不合时宜之人。遇合是一种智慧。
凡是受到赏识,一定是因为有合适的时机。时机不合适,一定要等待合适的时机然后再行动。
还是拿孔子做例子。说孔子周游天下,两次向当世君主谋求官职,见过八十多个君主,学生有三千人,然而孔子带领这些人周游,做官仅仅做到鲁国的司寇。
受到君主赏识是不固定的,被人喜欢也是偶然的。就象人们对于女色一样,没有不知道喜欢长得漂亮的,可是长得漂亮的未必能遇上。
喜欢人也有象这种情形的。
不应该受赏识却受到赏识的,那就一定会被废弃。
大凡举荐人的根本,最上等的是凭道德,其次是凭事业,其次是凭功绩。
第八篇是必己。忠诚不一定获得信任,孝顺不一定获得喜爱。人与人想处何其难。
外物不可依仗。
龙逢被杀,比干遇害,箕子装疯,恶来被杀死,桀、纣遭灭亡。忠诚却不一定受到君主信任。
孝顺却不一定受到父母喜爱,曾子因遭父母打而悲伤。
庄子的思想: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,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。
牛缺让强盗知道他是贤人而杀害。
孟贲渡河的故事。
让人知道与不让人知道,都不足以依靠,大概只有和调才近于免除患难,但还是不足以依仗。
张毅喜欢恭敬待人,但是他的寿命却不长,因内热而死去。
单豹喜欢道术,住在山林岩穴之中,不能终其天年,被老虎吃掉了。
孔子的弟子子贡不能完成的事,一个普通人完成了。
最后一个总结,万事靠自己。
君子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,不依仗在于别人的东西。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,就能无所不通。